中国唱法在新时期的发展与探索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成为焦点。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唱法的发展与探索更是备受瞩目。中国唱法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风格的演唱方式,在新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不仅是一种歌唱技巧的集合,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在当下音乐发展格局中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位置 ,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唱法的结构与特征构造

中国唱法是继承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借鉴西洋先进歌唱技法及教学手段而形成的。从结构上看,它以标准普通话、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为语音基础,结合丰富圆润的语音韵律及中华民族音乐语汇,形成了独特的歌唱体系。

其特征构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在嗓音规格上,追求结实、明亮、集中、高位置且有金属般穿透力的声音效果。其次,语言是形成其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汉语发音规则中的“五音”“四呼”“四声”,使中国唱法具有特殊韵味、美感和风采。例如,中国传统歌曲的旋律走向往往与歌词声调走向大致吻合,体现了“字正腔圆”的审美要求。此外,“润腔”是中国唱法的重要特征构造要素之一。中国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归纳传统声乐理论“润腔”技巧有28种,这些技巧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美学风格,是中国唱法区别于其他声乐学派的关键所在。

中国唱法的技能技法

呼吸技巧

  中国唱法所采用的是腹式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是以腹部为动能带动肺部进行呼吸的方式 ,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顺呼吸时,吸气轻轻扩张腹肌,尽量吸得深,呼气时收缩肌肉吐气;逆呼吸则相反,吸气收缩腹肌,呼气放松腹肌。其表现为吸气时腹部上抬,呼气时腹部下陷。

腹式呼吸对中国唱法意义重大。从呼吸动力角度来看,它主要依靠膈肌活动,吸气时膈肌下降,呼气时膈肌上抬,带动胸腔深度呼吸,能使肺部充分张开,吸入更多氧气,呼出肺底部滞留的二氧化碳,改善缺氧状态,减少二氧化碳潴留,为歌唱提供稳定而充足的气息动力。同时,它在共鸣调节上作用显著。在潜意识思维理念中,腹式呼吸腾空了胸腔位置,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低音喇叭的腔体共鸣功能,不仅完成呼吸的基本效能,还极大提升了胸腔共鸣效果,让歌唱声音更具特色和感染力。

中国民族唱法一直强调 “气沉丹田”,像唐代段安节氏在《乐府杂录》中就记载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 ,这与腹式呼吸的原理不谋而合。以腹式呼吸为主导是中国唱法在呼吸运用上的科学体现,在气息的支持方面,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在脐上至腰间,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灵活支持发声,使中国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发声技巧

中国唱法融合了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传统民族唱法中,戏曲演唱会根据角色需求采用不同发声方法,新民族唱法则将传统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优点相结合,使声音圆润、吐字清晰,实现气息和声带的完美配合,减少用嗓过度,更生动地体现歌曲情感。

共鸣技巧

共鸣技巧也是中国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时,人体需调动头腔、鼻腔、喉咽腔、、胸腔和腹腔共鸣,不同音区共鸣腔的比例有所不同,低音区主要依靠胸腹腔共鸣,中音区以口腔共鸣为主,鼻腔共鸣是发声练习中进入高音喇叭即歌声区的一个关键阶段,高音区则侧重头腔共鸣。与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不同,民族唱法更倾向于局部共鸣,注重共鸣与气息转换,以获得富有民族意韵的音色。

新时期中国唱法的发展意义

 在新时期,坚持中国唱法,唱好中国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唱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通过演唱中国歌曲,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唱法也在不断创新与融合,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和国际先进演唱技巧,有助于提升中国声乐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论

 中国唱法在新时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中国人说中国话,唱中国歌”的理念,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国唱法的内涵,不断完善其结构,把握其特征构造,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技法。通过传承与创新,让中国唱法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名片,为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作者:张建东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南通理工学院中国唱法教育基地;张雯琇 中国声乐学会会员,南通理工学院团委)

关于作者: admin2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